葬禮,也稱葬儀、葬喪、喪禮、殮葬、白事或後事,是一種社會儀式,正式標誌一個人的死亡,也是一種處理屍體的禮儀。世界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禮形式。葬禮的歷史和人類文明一樣古老。例如石器時代的墓葬中,死者的肢體經常按一定格式擺放過、屍體塗有象徵鮮血和生命的紅赭石,墓穴中有陪葬品等。從人類學的角度看,葬禮是讓活人用非破壞性的方式向死者致意,把由於人的死亡而被擾亂的社會關係重新平衡起來,它可以維持社會的凝聚力並防止社會崩潰。
閱讀更多
基督徒用敬拜讚美的方式與往生者告別,跟台灣傳統的生命禮儀殯葬習俗有很大的不同,沒有香、沒有葬儀隊、沒有法師、沒有孝女白琴,整個場面布置的簡單莊重又高雅溫暖,回想起來,跟小編的阿公過世時的場景完全不同 閱讀更多
勞工喪假統一請假天數
巨揚物流貼心提供
民法對於親屬關係僅有親等之分,沒有內外得分別,所以祖父母喪假天數也包含外祖父母喪假。 勞工喪假天數分為3種,分別為8日、6日及3日,且喪假期間工資照給,並不扣全勤。 8日: 父母 閱讀更多
親人過世後應移至殯儀館或自宅廳堂安置,部
分有在親人斷氣後,隨即為亡者「燒魂轎」以
乘赴陰間之習俗。 閱讀更多
出殯意思
出殯,又名「出山」,是奠禮儀式後亡者遺體靈柩出發歸葬前往安葬的墳地或納骨塔的過程。傳統的作法會延請道士或法師主持儀式,引領家屬陪伴亡者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出殯時間
若家裡不幸有喪事發生,從家人死亡到出殯,以臺灣社會習慣,一般約要10天至15天,這期間要安置遺體、豎靈、入殮、訃告並舉行告別儀式,然後出殯埋葬或火化進塔。根據內政部過去「臺閩地區殯葬消費行為調查研究」報告指出,殯葬流程從接體至安葬花費的平均天數為13.27天,中位數為10天,治喪期間的天數考量因素係以「擇吉日」居多,其次為「地方風俗習慣」,再來則是「家屬討論結果」。不過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與家庭結構的改變,現今的喪事流程天數與早期相較已縮短許多變得越來越彈性,多以子女協商與喪家期望進行的流程為主,已無絕對的標準,其內容、儀式,全依每個人的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
出殯流程
根據內政部發布的「現代國民出殯奠禮流程」資料,傳統民間自宅建議出殯流程如下:
移柩:家屬手扶靈柩哀哭後,由與喪家同姓人員協助將靈柩抬至家奠禮場。起柴頭:擺放喪家、女婿及親戚奠品,由家屬一一行禮,即所謂家奠。點主:將神主牌點王成主,盼望三魂七魄歸神主;傳統土葬時係在墓地點主。宗教儀式:延請道士或法師、僧侶誦經,也有安排在公奠後封釘前舉行者。公奠:由與喪家有交情的機關團體代表前來靈前致奠或拈香行禮。封釘:延請與亡者有血緣關係之同輩(不論性別)封釘,以祈子嗣昌盛。旋柩:宗教人員帶領亡者家眷旋繞棺木,表達依依不捨之情。啟靈:抬棺啟靈前往墓地或火化場,亡者家屬尾隨於靈柩後方。辭客:發引走一小段路後,亡者家屬轉身跪謝外家與親友,以示不敢勞其遠送。
出殯前夕按照習俗,需做的法事稱為「做司公 」,晚上休息時間,司公會表演「弄鐃(台語音ㄌㄤ ㄌㄠ)」,按銅鐃本是和尚、道士常用之法器,起先是於做法事時,相擊銅鐃時耍弄出各種花樣撫慰家人,其後發展成為特技表演。
出山之日擇吉時「轉/移柩」,即將停放在廳堂的棺木移出,以五牲供奉之稱為「起柴頭」,家祭之後,接著由來吊唁之親友祭拜,家屬跪於兩側叩頭答禮。其後將棺木釘上駐釘稱為「封釘」儀禮隆重,每釘一釘即由宗教師依東南西北四方及中央唸吉祥詞句:「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居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家貨(財產)」「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任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點中央戊己土,子孫壽元若彭祖」。
封釘後由宗教師叩擊引磬(佛教法器)引領孝男等人繞棺木三回稱為「旋棺/柩」,早期棺木均以人工扛抬,故還有絞棺」即在棺木上直放一木柱以麻索綁牢,以便再架木柱扛抬之用。
當出發的時刻到時,家屬先將銀紙燒化,大家再出發,沿途仍要邊走邊散銀紙,稱為「買路錢」,遇到過橋時,也要置放一些銀紙在上,用以驅邪祈福。送葬隊遇到路邊有人為死者擺上香案行時,稱為「排路祭」,喪家要上前跑地回禮,並以白布或毛巾答謝。
現今因多半直接將遺體送至殯儀館,加上喪禮簡化成為趨勢,出殯流程儀式已精簡不少,下方一樣提供內政部「現代國民出殯奠禮流程」所建議的殯儀館內治喪的家公奠禮流程:
移靈禮:全體肅立,恭請神主牌位或是同時迎請亡者遺體或靈柩進入會場遺族告靈:由亡者家屬於靈前,持香或燈或花,恭請亡者正魂登堂。小殮入棺:若遺體已先行完成入殮儀式則免。迎請尊長:無論亡者性別,由其子女於會場外,跪請父系暨母系尊長蒞臨。靈前誦經:由宗教人員帶領家屬於靈前誦經祝福亡者。家奠禮:依序以家屬→族宗親→外家、姻親→誼義親順序致奠。家屬致奠時
依家中排行安排主奠,若夫妻同時致奠,可並列主奠者席;另亡者
為女性時,其外家優先於族宗親致奠。
故人生平事略介紹與遺族致答謝詞。公奠禮:機關團體公司行號公奠。拈香:鄰居、友人等行拈香禮。瞻仰遺容:由家屬及親友自由入內堂之停柩處,依序繞棺木向亡者告別。
出殯後儀式
待家奠和公奠結束後,便會將遺體送至火化場火化,擇地安葬或進塔。接著還要返主安靈,即出殯後為亡者之魂帛安置於祖先牌位之側,供日後祭祀。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放在祖先牌位旁是變通做法,傳統上還是需要另外準備一張便桌,安靈祭拜。
(資料來自冬瓜行旅)
閱讀更多
喪事禮金
白包又稱奠儀、香儀、香奠、楮敬…等,意義是給與喪家一點補貼喪事的費用、且慰問喪家,白包的金額數量必須為「單數」例如:1100、1500、3100…等,盡量不要有2、4、6、8的出現為最好,這邊是與喜事比較不一樣的地方,而白包的金額大小也是依照交情來決定要給多少,畢竟是喪事所以不是包越多越好,除非交情非常好或是很親的親人
巨揚物流 貼心提供
閱讀更多
壽桃塔的用途
1.以壽麵或壽桃疊製而成的稱為「壽桃塔」通常使用一對做為敬獻,而兩座塔分別掛上兩紅賀條,右畫神名左寫信徒敬獻名。 除了有祝賀神明誕辰之意,也用來為家神或供奉廟的神祉添福添壽的用途,壽桃塔顧名思義就是聚桃盤成塔匯聚之意,也象徵延綿益壽
2.其實台灣大多敬神會使用壽桃塔,但隨時代進步各式祝壽塔的形成,也衍生有祝壽香塔,而祝壽香塔就是裡面組裝各式盤香、檀香等,會偏向廟內使用性為主,當然也有更多創意塔類,像蓮花狀或龍柱型的祝壽塔都為了更多需求所創造的新型塔。
3.壽桃塔用來祝賀神明生日 只要關於神明的都能送
閱讀更多
中國殯葬史
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故亦有帛事之稱,與喜事(紅色)相對。隨死者的宗教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常混雜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隨著現代化帶來的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世界文化的交融,現在的華人葬禮更是參雜了各宗教(佛家、道教)、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如日本)等,傳統治喪儀制主要過程得以保留,但如喪儀、喪服制、孝服制等傳統已被「簡化」,完整依儒家舊制者已鮮有見聞。
流程
其主要過程有:
小殮:為遺體淨身整容,穿上壽衣。這個步驟要儘早,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由於肌肉細胞死亡,會出現稱為屍僵的四肢僵硬現象,影響穿壽衣。壽衣不能用皮質,因傳統認為這樣死者會轉世成動物。壽衣(喪服)多採用中國傳統服裝。小殮通常會有沖煞的可能,須注意禁忌。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經常有嚴格的形勢和順序規定。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輓聯、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禮。停靈:又稱暫厝,將 閱讀更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