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稱死亡為往生,表示原來生命型態的幻滅,另一個生命型態的開始。佛教相信人死後有六道輪迴,投胎後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動物、昆蟲……等 read more
喪家禁忌
巨揚物流貼心提供
1.吃飯不能坐著吃,家中有喪事 代表不吉利而且也不是開心的事情,坐著吃飯有團員熱鬧之意,所以不行。
2.在家中未乾淨之前(還在守喪期間 ),一般是七旬(49天)之內,不可以帶孝到別人家,會帶楣運到別人家。
3.家中不可以看電視及一些娛樂,也是熱鬧之意所以禁止。
4.往生者入殮之後,不可以把圍幕翻開看到棺材,不吉利。
5.家中有人往生,要在鄰居家門口貼紅紙辟邪。
6.家中的電燈早晚都不可以關,靈堂的蠟燭、香要不間斷的燒,幫往生者帶路祈福。
7.晚上要有人看守靈堂以免香燒完即注意安全。
8.喪事期間若家中有昆蟲或動物不可以殺死或趕走,那些可能是已經往生的人來帶領往生者的。
9.家門口要放置末草水供祭拜者離開時使用去霉氣。
10.去喪家時身上要帶末草、榕樹葉或零錢護身符之類的,離開時不可說再見,並在回家的路上將榕樹葉丟掉,
不要馬上回家去其他地方走走, 回家後不要立刻進家門要在門口用末草水清洗一下。
11.喪家對於來幫忙的人(法師 道士等)給ㄧ點紅去霉氣。
12.出殯後要給有貼紅紙的鄰居一份禮物(內有鞭炮金紙、餅乾),並做灑淨告訴鄰居這段時間麻煩他們了,放鞭炮燒金紙去霉氣。
13.在往生者未滿ㄧ年(49天過後)時,若要參加一些熱鬧的喜事,必須徵求對方的同意,以免有禁忌問題。
14.帶孝的期間不可以進廟裡。
15.為出殯前不可以開往生者玩笑或說不吉利的話。
16.對年(一年之內)之前,遇到節日要提早一天為往生者過節,因為往生者尚未寫入祖先牌位,所以不可以和祖先一起過節。
17.若有公務ㄧ定要到其他人家或出國,事先向別人報備或將孝誌寄放在靈堂,並對往生者說明原因。
18.家中若有侍奉神明要用紅紙蓋起來,以免冲到。
19.到殯儀館要帶護身符。
20.吃飯的時候也不要叫大家去吃~餓的人想吃自己去吃就好了...
21.每天都要換水果拜拜唷~不可以擺鳳梨~芭樂~和梨子唷~
22.直系親屬不理髮、不刮鬍子,並且百日之內子孫均需「帶孝」。
23.外家的人到喪家送葬只有送出,沒有送到墳地。
24.家人應穿著樸素。
25.去喪家向死者致哀,也要了解台灣的民俗不能回頭,也不能說「再見」,喪家也不可以說「再會」,因為,死亡是不好的事,最好不要再來一次
網站來源:https://s120854144.pixnet.net/blog/post/355086766
read more
喪禮流程儀式
若家裡不幸有喪事發生,從家人死亡到出殯進塔,以臺灣社會習慣,一般約要10天至15天,這期間要安置遺體、豎靈、入殮、訃告 並舉行告別儀式,然後出殯 埋葬或火化進塔。根據內政部過去「臺閩地區殯葬 消費行為調查研究」 報告指出,殯葬流程從接體至安葬花費的平均天數為13.27天,中位數為10天,治喪期間的天數考量因素係以「擇吉日」居多,其次為「地方風俗習慣 」,再來則是「家屬討論結果」。不過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與家庭結構的改變,現今的喪事流程天數與早期相較已縮短許多變得越來越彈性,多以子女協商與喪家期望進行的流程為主,已無絕對的標準,其內容、儀式,全依每個人的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
喪葬禮儀仍是現今喪葬流程中不可省略的一環,或者是說很難省略,以下 9 大基本喪禮流程提供參考:
遺體安置 :依古禮,人亡後應於大廳打水舖安置遺體,並依男左女右,頭內腳外安置。今人在醫院過世後多半直接送往殯儀館冰存,也有家屬選擇送回家中租用冰櫃冰存。豎靈: 即為亡者豎立靈位與設立靈堂,古禮需以亡者衣物登高招魂。 訃聞:又稱為「訃告」、「訃音」、「訃帖」 ,依古禮於大殮、成服之後,停靈在堂待葬時,應遍訃親友,今人大都於出殯日才舉行大殮,因此於出殯日選定之後,應即印製訃聞,訃告諸親友,讓至親好友知道喪家家中有人往生。「訃」之意為報喪(報白);「聞」為與聞。入殮:即指將遺體放入棺木中。流程上分為小殮及大殮,「小殮 」是為亡者遺體沐浴、更衣、化妝;「大殮 」是為亡者入棺、蓋棺之儀式,即所謂「入木」。「大殮」後稱「殯」,謂亡者已成賓客矣。出殯/告別式:俗稱「出山 」,今日多稱為「告別式 」,先由子孫後按與死者親疏關係之親友先後奠祭,分為家奠和公奠,家奠是給親屬祭拜,公奠是給同事、好友、機關團體、公司行號等外賓弔唁。火化、安葬:遺體經過火化場 火化後,擇地安葬或進塔。進塔/晉塔/進金:現代社會大都行火葬 ,遺體火化後的骨灰以骨灰罈保存,並送至指定地點或靈骨塔安置。一般晉塔時,除備祭品祭祀亡者外,也要祭拜土地公。返主安靈:又作安骨 ,即出殯後為亡者之魂帛安置於祖先牌位之側,供日後祭祀。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放在祖先牌位旁是變通做法,傳統上還是需要另外準備一張便桌,安靈祭拜。慎終追遠 :後續的百日、對年、三年、合爐及每年清明、忌日之掃墓祭拜
read more
苗栗縣團隊於巴黎國際發明展大放異彩,其中坤強企業與巨揚物流等廠商,藉由縣府SBIR計畫補助,成功將創新研發推向國際,樹立產官學合作的最佳典範。 read more
關於喪事回禮
今人弔喪,除了用輓聯、花圈(已漸減少)、花籃、罐頭塔或是蘭花盆栽外,大都還會包「奠儀」,也就是金錢。「奠儀」古稱「賻贈」或「楮敬」。「賻贈」是親友用些許金錢協助喪家殮葬(辦理喪事)的意思。「楮敬」是供喪家買香燭銀紙於靈前焚燒使用。
對於來問喪弔唁的親友賓客,古時候喪家應於卒哭或除靈之後,分胙於弔者,即把祭拜用的肉分給來弔喪的親友享用。臺灣早期是以豬肉、龜粿分給親友餉用,以誌謝悃,稱為「答紙」或「答紙禮」。
現今喪家對於親友賓客的弔祭,也會準備一些禮品回贈,但已不是祭拜的豬肉或粿品,而是用其他物品替代。這些回贈的禮品,一般稱為「答禮物品 」。答禮物品最普遍的就是毛巾和手帕了。毛巾一般價格每條約50.元,手帕約20.元。
另外,對於近親的弔祭,有所謂的「貼拜」。即近親(宗親、姻親)的弔祭,仍保留比較傳統形式,依禮應具備牲禮粿品來祭拜亡者。但這些近親不必親自準備牲禮粿品,而委由喪家代辦(實際是禮儀社代辦)。對於這些近親給的奠儀,就改稱為「貼拜」,意即補貼祭拜。而喪家回贈的答禮,也改稱為「貼拜禮 」。
傳統的貼拜禮物品也不同於一般賓客以毛巾手帕的答禮物品,而是比較豪華的貼拜禮盒。一般貼拜禮盒內容包括:大浴巾、香、燭、銀紙和一包糖果。貼拜禮盒價格約200.元。
近年多數家屬已改用實用米來做為回禮用品
read more
土葬
埋葬從字面上說是將一個人或物體埋入地下的行為。這是通過在地上挖掘坑或壕溝 ,將物體放入,再進行覆蓋所實現的,甚至以矯形的方式去安葬。是把人的遺體 先裝在棺材 里,然後再把棺材埋於土中。
埋葬的替代物
海葬 :有多種形式:把屍體包裹起來或放入棺材,再沉到海裏。多見於臨海國家的傳統或海軍 。把屍體火化 之後,骨灰撤入大海。也有將屍體置於木排上,然後燃燒,木排隨水流漂流。天葬 :把屍體暴露在自然界,讓野獸、飛鳥吃掉,為藏傳佛教 和一些北美印第安人 的傳統。舊時蒙古有把死者屍體餵狼群的風俗,認為藉由此方式可以讓死者升到「騰格里」(長生天),一般認為這也是天葬的一種形式。懸棺葬 :中國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儀式,將棺材懸掛在不容易達到的山崖上。食屍 :由其它人類食用其屍體,只有部分原始部落存在(如食人族 ),大部分國家法律禁止食屍(包括死嬰、人體器官) 。屍體保存 :透過屍體防腐處理技術,把屍體暫時或永久保存,使死人有活人的模樣,以作紀念或給後人瞻仰。基因葬 :先記錄及分析死者的基因,把基因信息保存後,再進行埋葬或火化。乾屍 :古埃及的喪葬方式,利用鹽水、防腐香料及防腐液把屍體變成木乃伊,以作長久保存。樹葬 :把遺體火化後的骨灰埋在樹下。壁葬 :把骨灰盒嵌入牆壁的一種喪葬方式,一堵壁葬牆可放幾十至幾百個骨灰盒。人體冷凍 :把屍體放在極低溫(通常是攝氏零下一百九十度以下的液態氮)保存。不過也有人認為未來科技可以使死人復活,因此這部分人體未必會當作死亡。環保水化:主要是透過水溫,水流,及一些鹼性物質,讓遺體在最合適的環境下作出分解,經過數小時後,會把遺體的有機物質分解,最後只會遺下骨骼。 read mor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