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禮儀流程詳細介紹一般而言,殯葬禮儀流程可以分為以下8個部分:
臨終關懷→大體接運→靈堂設置→治喪協調→入殮→告別追思→火化晉塔(安葬)→後續關懷
1.臨終關懷:
提醒家屬準備相關文件、了解家屬宗教信仰,簡介整個殯葬禮儀服務大致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等。
2.大體接運:
安排車輛及服務人員,陪同家屬接至指定殯儀館(或家中)。
3.靈堂設置:
提供適合的靈堂地點建議,完成靈堂布置與設置。
4.治喪協調:
安排治喪協調,依據宗教信仰提供建議,會從擇日、法事、訃聞、壽具、會場布置等做完整規劃。
5.入殮:
淨身、更衣、化妝、入殮之安排 。
6.告別追思:
依據宗教信仰及治喪協調內容,執行告別追思會。
7.火化晉塔:
發引至火葬場,進爐→火化→冷卻→撿骨→晉塔。
8.後續關懷:
提供百日及週年祭祀的提醒,舉辦悲傷輔導課程。
read more
宜縣推綠色殯葬 鼓勵使用電子輓聯
記者李清貴/宜蘭報導 2017/03/28 20:08
傳統輓聯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宜蘭縣推「電子輓聯」。(圖/記者李清貴攝,2017.3.28)
有感於傳統紙張或布材的輓聯容易造成環境汙染,使用之後隨意丟棄,對亡者與贈送者也有所不敬,為此,宜蘭縣政府打算推「電子輓聯」,民政處長邵治綺今(28)日就利用擴大縣務會議的機會,說明縣府推動「綠色殯葬」的方式與期程,邵治綺表示,今年5、6月會將「電子輓聯」設備撥發到各鄉鎮市公所供民眾免費借用,也希望鄉鎮市長協調村里鄰長加強宣導告別式使用「電子輓聯」。
邵治綺在簡報當中指出,以104年宜蘭縣的告別式為例,在住家舉行的告別式有2100場,以每一場15幅輓聯計算,一年要用上3萬1500幅輓聯,以每幅80元計,一年得花上252萬。邵治綺說,錢還不是主要問題,最讓人詬病是,告別式結束之後,那些輓聯被隨意丟棄,由於輓聯上有往生者的名字,也有贈送輓聯的民代及政府官員或企業老闆的名字,如此被隨意棄置,無論對亡者或生者都是不敬的行為。
邵治綺表示,為了改變這種喪葬文化與習慣,宜蘭縣政府從100年7月率全國之先在福園試辦「電子輓聯」,之後羅東壽園也跟進。104年12月內政部要求全國公立殯儀館禮廳加裝投影播放設備。而105年5月宜蘭縣議會決議請縣府擴大推動「電子輓聯」,議會將不主動送傳統輓聯。不過,到了今年1月,或許是有民眾反映,縣議會恢復全面發送傳統輓聯,並要求縣府普及借用設備及公告禁用傳統輓聯。而縣府於今年1月開始向有需要輓聯的民眾說明可「免費借用電子設備(即電子輓聯使用設備)」,而部分鄉鎮公所也開始採不主動提供輓聯。
邵治綺最後表示,縣府將於今年5、6月將「電子輓聯」設備撥發到各鄉鎮市公所,而撥發的數量是依據各鄉鎮市105年死亡百分比計算,除南澳、大同兩個原住民鄉各兩個「電子輓聯」設備之外,其餘鄉鎮市則各撥補8台「電子輓聯」設備供民眾免費借用,並請鄉鎮市公所協調村里鄰長加強宣導告別式使用「電子輓聯」。
傳統輓聯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宜蘭縣推「電子輓聯」
read more
除致喪罐頭塔您最有意義的選擇用米柱、米塔、米山和一般的飲料罐頭塔是不同的,一般親友致喪、致喪、喪事追思,告別致喪,時所贈飲料塔後不知該如何處理,有鑑於此晨發推出方柱型米塔及圓柱型米塔,可於喪禮結束後保留,或捐贈給慈善機構是一個新的選擇,米的內容採用CNS一等米,均檢驗合格,不黑心、不換包裝。可配送地區:。可配送地區: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中市製作米塔、苗栗縣製作米塔、彰化縣市製作米塔罐頭塔台中市製作米塔、苗栗縣製作米塔、彰化縣罐頭塔價格優惠製作米塔罐頭塔 read more
喪家禁忌
巨揚物流貼心提供
1.吃飯不能坐著吃,家中有喪事 代表不吉利而且也不是開心的事情,坐著吃飯有團員熱鬧之意,所以不行。
2.在家中未乾淨之前(還在守喪期間 ),一般是七旬(49天)之內,不可以帶孝到別人家,會帶楣運到別人家。
3.家中不可以看電視及一些娛樂,也是熱鬧之意所以禁止。
4.往生者入殮之後,不可以把圍幕翻開看到棺材,不吉利。
5.家中有人往生,要在鄰居家門口貼紅紙辟邪。
6.家中的電燈早晚都不可以關,靈堂的蠟燭、香要不間斷的燒,幫往生者帶路祈福。
7.晚上要有人看守靈堂以免香燒完即注意安全。
8.喪事期間若家中有昆蟲或動物不可以殺死或趕走,那些可能是已經往生的人來帶領往生者的。
9.家門口要放置末草水供祭拜者離開時使用去霉氣。
10.去喪家時身上要帶末草、榕樹葉或零錢護身符之類的,離開時不可說再見,並在回家的路上將榕樹葉丟掉,
不要馬上回家去其他地方走走, 回家後不要立刻進家門要在門口用末草水清洗一下。
11.喪家對於來幫忙的人(法師 道士等)給ㄧ點紅去霉氣。
12.出殯後要給有貼紅紙的鄰居一份禮物(內有鞭炮金紙、餅乾),並做灑淨告訴鄰居這段時間麻煩他們了,放鞭炮燒金紙去霉氣。
13.在往生者未滿ㄧ年(49天過後)時,若要參加一些熱鬧的喜事,必須徵求對方的同意,以免有禁忌問題。
14.帶孝的期間不可以進廟裡。
15.為出殯前不可以開往生者玩笑或說不吉利的話。
16.對年(一年之內)之前,遇到節日要提早一天為往生者過節,因為往生者尚未寫入祖先牌位,所以不可以和祖先一起過節。
17.若有公務ㄧ定要到其他人家或出國,事先向別人報備或將孝誌寄放在靈堂,並對往生者說明原因。
18.家中若有侍奉神明要用紅紙蓋起來,以免冲到。
19.到殯儀館要帶護身符。
20.吃飯的時候也不要叫大家去吃~餓的人想吃自己去吃就好了...
21.每天都要換水果拜拜唷~不可以擺鳳梨~芭樂~和梨子唷~
22.直系親屬不理髮、不刮鬍子,並且百日之內子孫均需「帶孝」。
23.外家的人到喪家送葬只有送出,沒有送到墳地。
24.家人應穿著樸素。
25.去喪家向死者致哀,也要了解台灣的民俗不能回頭,也不能說「再見」,喪家也不可以說「再會」,因為,死亡是不好的事,最好不要再來一次
網站來源:https://s120854144.pixnet.net/blog/post/355086766
read more
出殯意思
出殯,又名「出山 」,是奠禮儀式後亡者遺體靈柩出發歸葬前往安葬的墳地或納骨塔的過程。傳統的作法會延請道士或法師主持儀式,引領家屬陪伴亡者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出殯時間
若家裡不幸有喪事發生,從家人死亡到出殯,以臺灣社會習慣,一般約要10天至15天,這期間要安置遺體、豎靈、入殮、訃告並舉行告別儀式,然後出殯埋葬或火化進塔。根據內政部過去「臺閩地區殯葬消費行為調查研究」報告指出,殯葬流程從接體至安葬花費的平均天數為13.27天,中位數為10天,治喪期間的天數考量因素係以「擇吉日」居多,其次為「地方風俗習慣」,再來則是「家屬討論結果」。不過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與家庭結構的改變,現今的喪事流程天數與早期相較已縮短許多變得越來越彈性,多以子女協商與喪家期望進行的流程為主,已無絕對的標準,其內容、儀式,全依每個人的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
出殯流程
根據內政部發布的「現代國民出殯奠禮流程」資料,傳統民間自宅建議出殯流程如下:
移柩:家屬手扶靈柩哀哭後,由與喪家同姓人員協助將靈柩抬至家奠禮場。起柴頭:擺放喪家、女婿及親戚奠品,由家屬一一行禮,即所謂家奠。點主:將神主牌點王成主,盼望三魂七魄歸神主;傳統土葬時係在墓地點主。宗教儀式:延請道士或法師、僧侶誦經,也有安排在公奠後封釘前舉行者。公奠:由與喪家有交情的機關團體代表前來靈前致奠或拈香行禮。封釘:延請與亡者有血緣關係之同輩(不論性別)封釘,以祈子嗣昌盛。旋柩:宗教人員帶領亡者家眷旋繞棺木,表達依依不捨之情。啟靈:抬棺啟靈前往墓地或火化場,亡者家屬尾隨於靈柩後方。辭客:發引走一小段路後,亡者家屬轉身跪謝外家與親友,以示不敢勞其遠送。
出殯前夕按照習俗,需做的法事稱為「做司公 」,晚上休息時間,司公會表演「弄鐃(台語音ㄌㄤ ㄌㄠ)」,按銅鐃本是和尚、道士常用之法器,起先是於做法事時,相擊銅鐃時耍弄出各種花樣撫慰家人,其後發展成為特技表演。
出山之日擇吉時「轉/移柩」,即將停放在廳堂的棺木移出,以五牲供奉之稱為「起柴頭」,家祭之後,接著由來吊唁之親友祭拜,家屬跪於兩側叩頭答禮。其後將棺木釘上駐釘稱為「封釘」儀禮隆重,每釘一釘即由宗教師依東南西北四方及中央唸吉祥詞句:「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居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家貨(財產)」「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任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點中央戊己土,子孫壽元若彭祖」。
封釘後由宗教師叩擊引磬(佛教法器)引領孝男等人繞棺木三回稱為「旋棺/柩」,早期棺木均以人工扛抬,故還有絞棺」即在棺木上直放一木柱以麻索綁牢,以便再架木柱扛抬之用。
當出發的時刻到時,家屬先將銀紙燒化,大家再出發,沿途仍要邊走邊散銀紙,稱為「買路錢」,遇到過橋時,也要置放一些銀紙在上,用以驅邪祈福。送葬隊遇到路邊有人為死者擺上香案行時,稱為「排路祭」,喪家要上前跑地回禮,並以白布或毛巾答謝。
現今因多半直接將遺體送至殯儀館,加上喪禮簡化成為趨勢,出殯流程儀式已精簡不少,下方一樣提供內政部「現代國民出殯奠禮流程」所建議的殯儀館內治喪的家公奠禮流程:
移靈禮:全體肅立,恭請神主牌位或是同時迎請亡者遺體或靈柩進入會場遺族告靈:由亡者家屬於靈前,持香或燈或花,恭請亡者正魂登堂。小殮入棺:若遺體已先行完成入殮儀式則免。迎請尊長:無論亡者性別,由其子女於會場外,跪請父系暨母系尊長蒞臨。靈前誦經:由宗教人員帶領家屬於靈前誦經祝福亡者。家奠禮:依序以家屬→族宗親→外家、姻親→誼義親順序致奠。家屬致奠時
依家中排行安排主奠,若夫妻同時致奠,可並列主奠者席;另亡者
為女性時,其外家優先於族宗親致奠。
故人生平事略介紹與遺族致答謝詞。公奠禮:機關團體公司行號公奠。拈香:鄰居、友人等行拈香禮。瞻仰遺容:由家屬及親友自由入內堂之停柩處,依序繞棺木向亡者告別。
出殯後儀式
待家奠和公奠結束後,便會將遺體送至火化場火化,擇地安葬或進塔。接著還要返主安靈,即出殯後為亡者之魂帛安置於祖先牌位之側,供日後祭祀。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放在祖先牌位旁是變通做法,傳統上還是需要另外準備一張便桌,安靈祭拜。
(資料來自冬瓜行旅)
read more
靈魂不滅的觀念讓死者與生前群體的相關成員有了情感間的聯繫,導致在殯葬心理與行為上從群聚生活進化到社會性的活動 read mor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