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
葬禮,也稱葬儀、葬喪、喪禮、殮葬、白事或後事,是一種社會儀式,正式標誌一個人的死亡,也是一種處理屍體的禮儀。世界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禮形式。葬禮的歷史和人類文明一樣古老。例如石器時代的墓葬中,死者的肢體經常按一定格式擺放過、屍體塗有象徵鮮血和生命的紅赭石,墓穴中有陪葬品等。從人類學的角度看,葬禮是讓活人用非破壞性的方式向死者致意,把由於人的死亡而被擾亂的社會關係重新平衡起來,它可以維持社會的凝聚力並防止社會崩潰。
葬禮,也稱葬儀、葬喪、喪禮、殮葬、白事或後事,是一種社會儀式,正式標誌一個人的死亡,也是一種處理屍體的禮儀。世界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禮形式。葬禮的歷史和人類文明一樣古老。例如石器時代的墓葬中,死者的肢體經常按一定格式擺放過、屍體塗有象徵鮮血和生命的紅赭石,墓穴中有陪葬品等。從人類學的角度看,葬禮是讓活人用非破壞性的方式向死者致意,把由於人的死亡而被擾亂的社會關係重新平衡起來,它可以維持社會的凝聚力並防止社會崩潰。
殯葬禮儀流程詳細介紹一般而言,殯葬禮儀流程可以分為以下8個部分: 臨終關懷→大體接運→靈堂設置→治喪協調→入殮→告別追思→火化晉塔(安葬)→後續關懷 1.臨終關懷: 提醒家屬準備相關文件、了解家屬宗教信仰,簡介整個殯葬禮儀服務大致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等。 2.大體接運: 安排車輛及服務人員,陪同家屬接至指定殯儀館(或家中)。 3.靈堂設置: 提供適合的靈堂地點建議,完成靈堂布置與設置。 4.治喪協調: 安排治喪協調,依據宗教信仰提供建議,會從擇日、法事、訃聞、壽具、會場布置等做完整規劃。 5.入殮: 淨身、更衣、化妝、入殮之安排 。 6.告別追思: 依據宗教信仰及治喪協調內容,執行告別追思會。 7.火化晉塔: 發引至火葬場,進爐→火化→冷卻→撿骨→晉塔。 8.後續關懷: 提供百日及週年祭祀的提醒,舉辦悲傷輔導課程。
基督宗教 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葬禮由牧師或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圍舉行禱告願死者安息升入天堂。有時候前半部分在教堂舉行。天主教還為死者舉行追思彌撒等(如羅馬教宗)。基督教和西方傳統葬禮的主要色調為黑色。 早期基督徒大多葬在教堂旁邊的墓園,後來隨著火葬等新興葬禮形式的出現,基督徒的喪葬方式也多了一些選擇。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認為應儘快舉行簡單的土葬,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說。一般在死亡三天內舉行。由死者親人或其他穆斯林用水清洗屍體後以白布包裹。為死者行站禮祈禱,誦念可蘭經。之後運往墓地土葬,屍體面朝聖地麥加天房(克爾白)方向,無棺材或陪葬品。整個葬禮過程中要求參與者節哀沉默。 佛教 佛教葬禮,以僧人唱誦佛經、陀羅尼,作法會超度死者,一般情況下,以火葬為主,並撿拾骨灰或舍利子供奉,亦有土葬者。少部分僧侶在圓寂之後會被製為真身塑像。而藏傳佛教也有天葬儀式,天葬師會將遺體切割並讓禿鷹將遺體的肉塊食盡,有釋迦佛前身「割肉餵鷹」之遺風。 另外,在藏傳佛教的傳統中,如班禪喇嘛、達賴喇嘛等地位崇高的宗教領袖有活佛轉世的觀念,在圓寂之前會透露出轉世靈童的下落,並在圓寂之後準備他們的後事。 道教 道教喪禮可分為七個儀式。包括「開壇請聖懺」、「破地獄」、「遊十殿」、「過金銀橋」、「坐蓮花」、「交經送亡」。 道教承襲古代中國人的「人死轉化神鬼」觀念,相信人死後會以另一狀態存在。[1]道教科儀的內容、法器、儀式、功能亦能追溯至先秦巫術,但經過歷史發展,並加入儒家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已與之前迥然不同。 道教喪禮的目的可歸納為「陰安陽樂」,能在親人死後仍能盡孝可謂對在生的家人很大的安慰。故此,雖然道教科儀表面上是對死者而作,但儀式所代表的含意每每是令家人相信,他們所安排的禮儀已幫助死者找到歸宿,可得安寧。 印度教 在印度恆河邊的瓦拉納西,印度教徒相信在當地死去並火化即可脫離塵世與肉體的痛苦。 非宗教葬禮 近現代出現了非宗教的葬禮,如共產黨員的葬禮、人本主義無神論的相關葬儀等。
中國殯葬史 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故亦有帛事之稱,與喜事(紅色)相對。隨死者的宗教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常混雜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隨著現代化帶來的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世界文化的交融,現在的華人葬禮更是參雜了各宗教(佛家、道教)、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如日本)等,傳統治喪儀制主要過程得以保留,但如喪儀、喪服制、孝服制等傳統已被「簡化」,完整依儒家舊制者已鮮有見聞。 流程 其主要過程有: 小殮:為遺體淨身整容,穿上壽衣。這個步驟要儘早,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由於肌肉細胞死亡,會出現稱為屍僵的四肢僵硬現象,影響穿壽衣。壽衣不能用皮質,因傳統認為這樣死者會轉世成動物。壽衣(喪服)多採用中國傳統服裝。小殮通常會有沖煞的可能,須注意禁忌。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經常有嚴格的形勢和順序規定。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輓聯、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禮。停靈:又稱暫厝,將遺體在靈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同時有專殯儀館的用房間助於確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靈堂可為家中大廳、臨時搭制的靈棚、或。靈堂內設悼念條幅、亡者遺像、供奉亡者的食品(供品)、香、蠟燭、紙錢等。另外,在暫時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況下,將棺材寄放在寺廟等地,等待未來下葬,也可稱作停靈。守靈:停靈期間,已在場的親友,特別是死者的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亡者的遺體,接受奔喪者的弔唁。在整個葬禮期間,死者親近的晚輩(稱為孝子/孝女)穿不縫邊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繫草繩或麻繩,腳穿草鞋,稱為孝服。喪服,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裝。中國古代喪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並有五服制度,即按服喪重輕、做工粗細、周期長短,分為5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斬衰,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製做,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洪武七年(1374)立為定製,子為父母皆斬衰三年。清制同。齊衰,亦作「齊縗」。「五服」中列位二等,次於斬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製成,衣裳分制,緣邊部分縫緝整齊,故名。有別於斬衰的毛邊。具體服制及穿著時間視與死者關係親疏而定。適用於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大功,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較齊衰稍細。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已婚的姊妹。已婚女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喪。小功,其服以熟麻布製成,視大功為細。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祖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之妻,從堂兄弟及未嫁從堂姊妹;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之。緦麻,「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用較細熟麻布製成,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為外孫、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大殮:當著家屬的面,將亡者移入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由長子(無長子則由長兄,無長兄則由其他親戚男丁協助)釘上釘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內棺和放置隨葬品的外棺兩層。出殯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誌是孝子將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引魂幡」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紙錢到墓地。下葬儀式有道士、風水師協助。燒七:下葬後,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並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還有類似的招魂、超渡、燒紙錢等活動,稱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儀式稱為「斷七」,為正式葬禮部分的結束。「頭七」由兒子、孫子辦理。其中嫡長子、嫡長孫負責「孝子」身份持哭喪棒主祭。「二七」為小七「三七」由出嫁女兒、女婿、外孫子女主辦操持祭奠,披麻戴孝。俗稱「姑奶奶送」、「姑爺送」。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四七」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孫女婿主辦祭祀「六七」是小七,「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斷七」,由兒子、孫子主辦祭祀,有始有終,功德圓滿。守孝:按儒家的傳統[2]實際服孝3期,每期9個月,共27個月,孝子應該守護在父母墓的周圍。服孝期間(實際上一般在百日內),不剃頭、刮臉、剪指甲、飲酒、夫妻同房、外出等;逢春節或親友舉辦慶典,亦不拜禮和慶賀。家中女眷也要素妝。現代社會若家中有喪事,第一年春節不去各家拜年。牌位: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死者名字的牌位。掃墓:親友於清明節、抑或重陽節期間修理、打掃墓地。 喜喪 喜喪是一種華人的喪葬形式,即用熱鬧的喪葬氣氛取代以前凝重的喪葬氛圍,對於八十歲以上享有五福的老人家喪事,鳴鑼打鼓以讚其高壽。五福為功名、富裕、長壽、健康、善終。 據傳統,漢族通常允許為「百年歸老」(百歲亡者)或稱上壽(「上壽」傳統指90歲以上者,但民間一般都放寬到80歲)的親屬舉喜喪,因認為人能活上80歲以上(甚至百歲)已算是不容易,值得為亡者慶祝(緣由各有其說,此為其一說),且靈堂與訃聞等顏色款式皆須挑選喜慶顏色,例如粉紅色或粉橘色,不應以過多的白色妝點。這種喪葬方式的作用是通過繁多的禮節程序,將喪者的直系親屬的注意力從悲傷中轉移出來,並且通過族群的聚集來增進集體的團結。
土葬 埋葬從字面上說是將一個人或物體埋入地下的行為。這是通過在地上挖掘坑或壕溝,將物體放入,再進行覆蓋所實現的,甚至以矯形的方式去安葬。是把人的遺體先裝在棺材里,然後再把棺材埋於土中。 埋葬的替代物 海葬:有多種形式:把屍體包裹起來或放入棺材,再沉到海裏。多見於臨海國家的傳統或海軍。把屍體火化之後,骨灰撤入大海。也有將屍體置於木排上,然後燃燒,木排隨水流漂流。天葬:把屍體暴露在自然界,讓野獸、飛鳥吃掉,為藏傳佛教和一些北美印第安人的傳統。舊時蒙古有把死者屍體餵狼群的風俗,認為藉由此方式可以讓死者升到「騰格里」(長生天),一般認為這也是天葬的一種形式。懸棺葬:中國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儀式,將棺材懸掛在不容易達到的山崖上。食屍:由其它人類食用其屍體,只有部分原始部落存在(如食人族),大部分國家法律禁止食屍(包括死嬰、人體器官)。屍體保存:透過屍體防腐處理技術,把屍體暫時或永久保存,使死人有活人的模樣,以作紀念或給後人瞻仰。基因葬:先記錄及分析死者的基因,把基因信息保存後,再進行埋葬或火化。乾屍:古埃及的喪葬方式,利用鹽水、防腐香料及防腐液把屍體變成木乃伊,以作長久保存。樹葬:把遺體火化後的骨灰埋在樹下。壁葬:把骨灰盒嵌入牆壁的一種喪葬方式,一堵壁葬牆可放幾十至幾百個骨灰盒。人體冷凍:把屍體放在極低溫(通常是攝氏零下一百九十度以下的液態氮)保存。不過也有人認為未來科技可以使死人復活,因此這部分人體未必會當作死亡。環保水化:主要是透過水溫,水流,及一些鹼性物質,讓遺體在最合適的環境下作出分解,經過數小時後,會把遺體的有機物質分解,最後只會遺下骨骼。加工飾品:西方開始流行把骨灰加工成戒指、項鍊等的飾品,以使親人認為死者靈魂可以長伴身旁。太空葬:部分國家允許把骨灰隨太空船或火箭升上太空,然後彈到太空中。器官捐贈: 把遺體捐贈給有需要的病人,或捐贈給醫療機構作醫學教育及研究用途。 動物及寵物埋葬 不少主人都會為他們的寵物施行葬禮,並進行埋葬。埋葬方式一般跟人類的埋葬方式一樣,主要為有土葬、火葬、水化、基因葬等。 生態葬 綠色殯葬也稱爲生態葬、自然葬、環保自然葬或循環再生葬(英語:green burial, ecological burial, eco-burial, natural burial),是當今世界先進國家政府相續推廣的殯葬觀念,它鼓勵人民以自然、環保、節能、簡約和可持續的方法,佔用較少的土地資源,用革新、有創意和低消費的方式開創新世代的殯葬文化。 廣義的綠色殯葬是指不刻意去抑制遺體的分解現象,甚至是有意地去把遺體加速分解,讓遺體能夠快速且直接地被大自然回收,它可以是風葬、天葬、海葬、水葬、火葬、土葬、樹葬、沙葬、冷凍葬或水焚葬等形式;狹義的綠色殯葬則是指先將遺體火化以後,再將遺骨、骨殖或骨灰埋入土中,其上栽種樹木、花壇、草坪加以紀念、追思和綠化環境,或是直接將骨灰灑向大自然的喪葬方式。 拾骨葬 拾骨葬,俗稱撿骨,在香港稱為執骨,在台灣稱撿金。是一種二次葬的埋葬方式,廣泛見於東亞各區域,在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就已流行,常見於中國華南地區、琉閩海人(閩南人、閩東人)、廣府人、客家人、琉球人、越南人球、東南亞部份地區等地,現時仍使用這種特殊的葬禮方式。鄂溫克族中也有這種葬俗。 這種葬儀被認為是移民文化有關,方便遷徙者將先人遺骨帶回故鄉、祖籍地或新的居住地。 有拾骨葬習俗的漢族族群中,沒有官位與爵位、未滿十六歲且未結婚的死者,視為兒童,不一定要撿骨。 過程先將死者屍體土葬或風葬,等待大約六年到十二年(甚至更久),等屍體腐爛後,把骨頭取出,放入金斗甕(俗稱金塔)貯存,再重新埋葬傳說閩南、嶺南傳說,秦代孟姜女到萬里長城,尋找其夫婿杞梁的遺骨,將指尖咬破,滴血在枯骨之上,骨骸受到血的滋潤,於是逐漸長出血肉,變為人形,孟姜女非常驚訝,向長城邊的土地廟請示,神諭卻要她把屍骨撿骨、裝袋。孟姜女一裝之後,屍骨就變回原狀。孟姜女非常憤怒,於是土地神顯靈,出來解釋情況,原來是土地神認為杞梁壽命該終,人死不能復生,聚攏遺骨有安定死者靈魂之效,又算出杞梁身軀無法完全復原,會變成奇形怪狀,終身殘廢,才告知孟姜女這樣作,土地神也答應幫她永遠守護夫婿的墳墓,於是孟姜女就安心自殺了,這也成為古代漢人撿骨習俗的由來。盛載遺骨容器盛載遺骨的容器稱為金斗甕,又稱「金塔」,琉球稱廚子甕,金斗甕較火葬用的骨灰罈大。現況隨著時代變遷,有些地區因為墓地不易取得,或因為法律限制火葬以外的埋葬方式,有些傳統上實行拾骨葬的族群,現在已經有不少人選擇將過世的親屬直接火葬。但目前還是有人選擇遵從土葬後撿骨的傳統。 冷凍葬 冷凍葬或稱冰葬(英語:promession),是一種環保殯葬方式,以冷凍方式把遺體在數分鐘內分解成碎片。發明人是瑞典生物學家Susanne Wiigh-Mäsak,她將此命名為「promession」,名稱來自於義大利語的「promessa」(承諾)。冰葬是透過將遺體放入攝氏零下200度的液態氮改變人體結構,待人體的水分流失70%後,遺體會變得乾燥易碎,再利用震動將遺體搖碎成骨灰。冰葬的優點是比土葬或火葬更加環保和省時,加上冰葬機器可以連續不間斷的處理遺體,在作業上也更有效率。同時骨灰會放入一個能分解的袋子中,約一年的時間後骨灰將變成有機的粉末融入土壤之中,成為樹木和土地的養分
出殯意思 出殯,又名「出山」,是奠禮儀式後亡者遺體靈柩出發歸葬前往安葬的墳地或納骨塔的過程。傳統的作法會延請道士或法師主持儀式,引領家屬陪伴亡者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出殯時間 若家裡不幸有喪事發生,從家人死亡到出殯,以臺灣社會習慣,一般約要10天至15天,這期間要安置遺體、豎靈、入殮、訃告並舉行告別儀式,然後出殯埋葬或火化進塔。根據內政部過去「臺閩地區殯葬消費行為調查研究」報告指出,殯葬流程從接體至安葬花費的平均天數為13.27天,中位數為10天,治喪期間的天數考量因素係以「擇吉日」居多,其次為「地方風俗習慣」,再來則是「家屬討論結果」。不過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與家庭結構的改變,現今的喪事流程天數與早期相較已縮短許多變得越來越彈性,多以子女協商與喪家期望進行的流程為主,已無絕對的標準,其內容、儀式,全依每個人的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 出殯流程 根據內政部發布的「現代國民出殯奠禮流程」資料,傳統民間自宅建議出殯流程如下: 移柩:家屬手扶靈柩哀哭後,由與喪家同姓人員協助將靈柩抬至家奠禮場。起柴頭:擺放喪家、女婿及親戚奠品,由家屬一一行禮,即所謂家奠。點主:將神主牌點王成主,盼望三魂七魄歸神主;傳統土葬時係在墓地點主。宗教儀式:延請道士或法師、僧侶誦經,也有安排在公奠後封釘前舉行者。公奠:由與喪家有交情的機關團體代表前來靈前致奠或拈香行禮。封釘:延請與亡者有血緣關係之同輩(不論性別)封釘,以祈子嗣昌盛。旋柩:宗教人員帶領亡者家眷旋繞棺木,表達依依不捨之情。啟靈:抬棺啟靈前往墓地或火化場,亡者家屬尾隨於靈柩後方。辭客:發引走一小段路後,亡者家屬轉身跪謝外家與親友,以示不敢勞其遠送。 出殯前夕按照習俗,需做的法事稱為「做司公 」,晚上休息時間,司公會表演「弄鐃(台語音ㄌㄤ ㄌㄠ)」,按銅鐃本是和尚、道士常用之法器,起先是於做法事時,相擊銅鐃時耍弄出各種花樣撫慰家人,其後發展成為特技表演。 出山之日擇吉時「轉/移柩」,即將停放在廳堂的棺木移出,以五牲供奉之稱為「起柴頭」,家祭之後,接著由來吊唁之親友祭拜,家屬跪於兩側叩頭答禮。其後將棺木釘上駐釘稱為「封釘」儀禮隆重,每釘一釘即由宗教師依東南西北四方及中央唸吉祥詞句:「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居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家貨(財產)」「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任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點中央戊己土,子孫壽元若彭祖」。 封釘後由宗教師叩擊引磬(佛教法器)引領孝男等人繞棺木三回稱為「旋棺/柩」,早期棺木均以人工扛抬,故還有絞棺」即在棺木上直放一木柱以麻索綁牢,以便再架木柱扛抬之用。 當出發的時刻到時,家屬先將銀紙燒化,大家再出發,沿途仍要邊走邊散銀紙,稱為「買路錢」,遇到過橋時,也要置放一些銀紙在上,用以驅邪祈福。送葬隊遇到路邊有人為死者擺上香案行時,稱為「排路祭」,喪家要上前跑地回禮,並以白布或毛巾答謝。 現今因多半直接將遺體送至殯儀館,加上喪禮簡化成為趨勢,出殯流程儀式已精簡不少,下方一樣提供內政部「現代國民出殯奠禮流程」所建議的殯儀館內治喪的家公奠禮流程: 移靈禮:全體肅立,恭請神主牌位或是同時迎請亡者遺體或靈柩進入會場遺族告靈:由亡者家屬於靈前,持香或燈或花,恭請亡者正魂登堂。小殮入棺:若遺體已先行完成入殮儀式則免。迎請尊長:無論亡者性別,由其子女於會場外,跪請父系暨母系尊長蒞臨。靈前誦經:由宗教人員帶領家屬於靈前誦經祝福亡者。家奠禮:依序以家屬→族宗親→外家、姻親→誼義親順序致奠。家屬致奠時 依家中排行安排主奠,若夫妻同時致奠,可並列主奠者席;另亡者 為女性時,其外家優先於族宗親致奠。 故人生平事略介紹與遺族致答謝詞。公奠禮:機關團體公司行號公奠。拈香:鄰居、友人等行拈香禮。瞻仰遺容:由家屬及親友自由入內堂之停柩處,依序繞棺木向亡者告別。 出殯後儀式 待家奠和公奠結束後,便會將遺體送至火化場火化,擇地安葬或進塔。接著還要返主安靈,即出殯後為亡者之魂帛安置於祖先牌位之側,供日後祭祀。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放在祖先牌位旁是變通做法,傳統上還是需要另外準備一張便桌,安靈祭拜。 (資料來自冬瓜行旅)
巨揚物流 貼心提示 1. 佩帶孝誌,一般以亡者之性別,依男左女右佩帶。 2. 服(守)喪期間,應穿著素色衣服,如白色、黑色或灰色。 3. 依傳統習俗,為父母、祖父母等長輩服喪,在出殯前不剪(燙)髮,不刮鬍鬚,不擦粉,不塗口 紅(另有部分地方習俗,父母或祖父母喪,孝子女或孝子孫須剪髮者)。 4. 服喪期間或佩帶孝誌,不進寺廟,不祭拜神明菩薩,也不進其他親友家裡(俗謂有穢氣) 5. 為避免不必要困擾,孝子女外出時,得把孝誌暫時放置亡者靈位旁或靈桌上(俗稱「寄孝」)。 6. 有親友親至靈堂弔唁,應由孝眷點香後遞交親友上香。祭拜時應向亡者秉報上香者姓名身分。親友上香畢, 應恭敬接香並插香爐中後向來祭拜之親友答禮致謝。 7. 事死如事生,停靈期間應早晚拜飯。早上天亮後,應先端一臉盆水供亡者梳洗後再供早飯。傍晚則於太陽下山前供晚飯,並於供飯後再端一臉盆水供亡者梳洗。 8. .靈桌應保持潔淨,靈前水果應每天更換,鮮花則適時更新。 9. 年節祭拜亡靈,應提前一天(如中秋節祭拜,應於農曆8月14日舉行)。 10. 遺體安置自宅(停靈家中),應24小時日夜守孝,直至出殯。並應避免貓狗躍過遺體或棺木(傳統喪葬禁忌) 11. 搭蓋告別式場或出殯時佔用道路,應事先向轄區派出所申請核准。 12. 出殯後,靈位設於祖先牌位左方(面向牌位)。農曆初一、十五仍應拜飯,直至三年合爐。 13. 百日、對年祭祀一般於滿百日、周年當天舉行。三年則於對年後擇一吉日舉行,並另擇一吉日合爐。對年、三年和合爐有同一天舉行,有分兩天舉行,也有分三天舉行者,應視月令、年令、牌位座向而定。 14. 遇有閏年,對年祭祀仍以滿十二月為準(俗稱亡靈無閏月)。 15. 舊俗新墳應連續三年祭拜,第1年於清明前,第2年於清明當天,第3年於清明後。而今人雖是火化進塔,亦比照新墳連續三年祭拜。 16. 一年期間,家中有二人先後不幸過世,一般會有「祭煞」或「祭三喪」的儀式(意謂不會再有第三個不幸)。 17. 停靈期間或出殯告別式當天,親友前來捻香祭拜。辭送時,彼此不說「再見」(因為這種傷心不幸的事,彼此都不想再發生),而是以「請保重!」或「您慢走!」來表示 https://www.giyang.com.tw/Topics?TopicId=1031
公祭跟一般的祭祀儀式一樣,都是一種社會的祭祀儀式。與一般的個人或家庭祭拜儀式不同,公祭是指與舉行祭拜儀式的人與亡者沒有血緣關係,而是由公家、團體或社會人士,對一位或多位亡者進行祭拜的儀式。 在中國以至華人的社會,當公眾地方或場所發生了大型事故或意外,而造成大量的人命傷亡的時候,有關的機構或該地的政府通常都會為死者舉行公祭。部份地方亦會在該地一些重要人物過身的週年舉行公祭,以紀念該些人物。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頭七 民眾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六日晚上到第七日早晨。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頭七」習俗,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燒香奉祀。 有人認為,家人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便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頭七,即亡者過世後的第七天,民間習俗認為亡者的魂魄在往生後會到處晃蕩,到了頭七這天的子時才會回家,因此頭七又稱「回魂夜」。據說,亡者的魂魄可能會幻化成任何的昆蟲或小動物,因此頭七這天若在靈堂中看到任何生命體都不應該驅趕,甚至是殺滅
沖煞化解 巨揚物流 貼心提示 一般人都知道,如果附近或隔壁鄰居的居家正在辦喪事的話,一定會在搭靈堂的旁邊貼 ... 一般犯邪沖煞的可能症狀((可能為單一型或複合型): ... 點以後唸)或各大乘經典迴向給亡者,也是可以化解的,如果你不管它,可能就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