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 貼文
廟宇文化信仰
廟宇文化信仰 1.寺廟是精緻的紀念建築,是神明的殿堂,也是信徒的信仰中心。 除了空間規劃和形式格局有一套複雜的規矩外,還包含木雕、石雕、泥塑、陶藝、剪粘、彩繪、書法……等裝飾,這些裝飾不僅具有視覺上的美感,更反映出民眾趨吉避凶、祈望教化和自我表彰的人生觀,充分展現出民間的豐富內涵和精神文明的宗教藝術。 2. 清領時期統治臺灣時,漳、泉居民才大量渡海來臺。當時臺灣海峽風浪很大,所以移民們都攜帶神像、香火、香灰作為護身符,其中以媽祖神像最多,因為媽祖是海神,所以神像常被安置在船上,以祈求她保護航海安全。 而在開墾初期,由於野地醫藥不發達,只要有疾病流行,就會造成許多人死亡,所以人們都信仰瘟疫之神「王爺」。王爺又稱「千歲爺」、「府千歲」,有很多不同的姓氏,傳說王爺可以去除疾病,所以人們相信他可以庇佑身體健康。到了後期,村落漸漸繁榮信徒就興建各種寺廟,來感謝神的保佑所以媽祖和王爺也就成了臺灣寺廟供奉神明的二大系統。在當時,寺廟不僅是居民的信仰中心,而且兼具教化、救濟等功能。 3.廟宇一直是許多台灣人信仰的中心,不只平時有民眾到廟宇去尋求平安,更有鑼鼓陣與陣頭前去進香。香客都希望透過線香可以向神明傳達心中願望,或者燒紙錢表達對神明的尊重。鑼鼓陣和陣頭是台灣傳統民俗文化,不論是八家將還是乩童都深刻反應出台灣文化對神明的尊敬。其中,乩童與道士則是整個團當中的靈魂人物,鑼鼓陣和陣頭去廟裡進香是在台灣許多廟宇可見的是台灣常民文化的 民間信仰、民俗活動一環, 有許多的宗教神祇和各種的祭祀禮俗。 閱讀更多
中港慈裕宮歷史
中港慈裕宮歷史 中港慈裕宮所在的中港地區開發甚早,人口聚集[1]。該廟是閩南漳州人在鹽館前草建[2],原為閩粵移民所共祀[3],後再修建成土壁瓦頂宮殿型廟宇[2]。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地方人鑑於廟太小,提議遷建於南門口[2]。 該地地勢低窪,飽受淹水之苦[4]。竹南最早的文物就是該年信徒敬獻的青斗石獅[5],為龍溪縣[6]王靜觀所贈[4][6]。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官府在此立禁止差役擾民的碑,稱為「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為最早出現「竹南」地名的歷史文物記載[4][5]。 嘉慶年間整修[2],廟方保有嘉慶丙子年(1816年)檀香木香爐[6]。 道光六年(1826年)五月初九,南庄總土目樟加禮的女婿黃祈英邀原住民加入粵籍陣營,攻打在中港的閩南人,造成閩南裔在射流溝大量溺死 閱讀更多
樂成宮介紹
樂成宮介紹 樂成宮又稱「旱溪媽祖廟」,創建於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相傳是由林大發的祖先當時為計畫渡海來台,為求平安抵台、墾荒順利,便從湄州奉請香火來台。剛開始只臨建小房屋,作為奉祀的場所,後市因為信仰者越來越多,於是改換在現在的宮址,建築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堂皇廟宇。 樂成宮乃國家評定為三級古蹟的廟宇,仔細的觀賞,可以體會出先人們的智慧,他們留下了無數的寶藏,就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只是我們經常忽略了。來到前殿正門,抬頭往上一看,可以看見書卷形的「廟名」額,兩旁與上方的人物裝飾,動作、姿態趣味十足,下方雕有蝙蝠,門前有一對青石獅子座鎮門口,宮廟外觀頗為優雅壯觀。 ↓廟宇入口的寶塔標碑高度有40公尺,是樂成宮的顯眼地標。 ↓廟宇的外觀。 ↓廟宇的外觀。 ↓廟頂的剪黏藝術。 ↓牆堵的雕塑藝術。 ↓三川殿中門。 ↓天井。 ↓正殿。 ↓正殿。 ↓正殿上方懸有西元1904年,由霧峰人林垂拱贈送由清朝末代狀元劉春霖所寫「法雨宏施」的匾額。 ↓正殿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天上聖母媽祖。 ↓天上聖母媽祖。 ↓千里眼將軍。 ↓順風耳將軍。 ↓聖父母殿。 閱讀更多
廟宇用途
廟宇用途 1.寺廟的主要功能在祈求神明的庇 佑,寺廟的建立與神明信仰,反映了生活社 會的需要。 因此,教師介紹寺廟時可著重其 成立之背景。 寺廟外觀看起來,差異不甚 大,但就其成立的背景,就各具特色。 如18世紀西部沿海或大河沿岸,因航 行安全之祈求,出現頗多具海神神格的觀音 廟或媽祖廟。 2.台灣的宮、廟遍及各個角落,可說是包羅萬象;然而很多的廟宇卻造成了利益的糾葛,或者假借神佛名義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而廟與廟之間的文化交流,也為了營造熱鬧氣氛,不惜重金、勞師動眾,卻造就出廟宇財力與勢力的比較,更扯出更多的利益糾葛,也演變成人操控廟宇的說法,完全掩蓋了廟宇與神佛實質的目的。 廟宇的興建是為了使神佛與人們有一個溝通的據點,進而帶給人們心靈上有所寄託,並教化人心,讓社會多一份祥和、利益眾生、安居樂業。神佛總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為目的,藉著禮拜神佛,讓人們學習神佛之精神與事蹟,進而改變思想觀念,引導正確之人生觀,進而帶動社會的安定與繁榮。 神佛神威顯赫,透過代言人傳達旨意,需以正念、良心、用心、盡心的態度,辦理聖事,以濟世渡眾為目的,進而達到「代天宣化」。 3. 閱讀更多
拜拜的禁忌
拜拜的禁忌 每月初一 十五, 很多人會到各大寺廟拜拜祈求平安順利, 但到廟裡拜拜該準備哪些供品?進廟裡從哪裡拜起? 心中的祈願又該如何跟神明溝通? 對新手來說,祭拜的基本禮儀有些眉角要顧好, 其餘心誠則靈,神明就會賜給我們更多的幸福和平安。 1.NG供品別上桌: 供拜神佛的果品應以新鮮、乾淨為宜, 但有些習俗忌拜番茄、芭樂、釋迦、草莓等, 因為這些果品下肚後,種籽會經腸道排出, 對神佛有不敬之意,所以能免則免。 蘋果(平平安安)、橘子(吉祥如意)、 鳳梨(好運旺旺來)取其吉祥諧音, 是很受一般人歡迎的水果供品。 2.插香時不用右手: 多數人是右撇子,如廁時以右手拿衛生紙擦屁屁, 一般認為右手較不潔,因此燒香拜神, 應以左手插香以示尊敬, 反之,左撇子若是用左手擦屁屁,就用右手插香。 3.生理期、戴孝者不可拜拜: 古人認為生理期排經血及產婦元氣傷, 拿香拜是對 閱讀更多
白沙屯徒步進香
白沙屯徒步進香 白沙屯媽祖沒有固定進香路線 為何吸引數以萬計的追隨者與粉紅超跑同行? 一年一度的媽祖遶境如火如荼的展開,白沙屯媽祖與山邊媽祖前往北港進香的粉紅色跑車,年年都成為全台注目的焦點。除了信眾本身對信仰的虔誠外還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路線不固定的驚喜感,第二是媽祖在旅途中展現出的人性與母性的關懷之心,第三是信徒自律之下的榮譽感。 首頁 智慧生活 生活萬事通 白沙屯媽祖沒有固定進香路線 為何吸引數以萬計的追隨者與粉紅超跑同行? 路線不固定的驚喜感 當兩位媽祖共乘粉紅色跑車起駕的那一刻,所有的路線都是由媽祖婆自己決定,沒有人知道接下來要走什麼路,會停駕在什麼地方,這是一場只知道終點的奇幻之旅,雖然大家都知道粉紅色跑車的最後終點是北港朝天宮,但中間會發生什麼事卻完全無法預料,媽祖婆今天會帶大家上山或是下海,會走大馬路還是田埂路,沒有人可以預料的到,所以旅途中才會處處充滿驚喜。但有趣的是,雖然粉紅色跑車有時會走一些較偏僻的小路,但也絕對都是信徒可以靠著雙腳或是互相扶持走完的路線,決不會有太過「硬斗」的情況發生,因為媽祖婆慈悲,會讓大家都跟得上,無疑也是一種神蹟的展現。 圖/白沙屯媽祖婆網站 旅途中的母性神蹟 如果說白沙屯媽祖與山邊媽祖在進香的來回路途中那些事最讓人印象深刻,大家應該都會想到這些事:幫信眾治病、聽信種訴苦、安撫受傷的「香燈腳」、幫忙安神位、到信眾的家中停駕賜福。粉紅色跑車沒有路線,但媽祖婆都知道哪裡有信眾需要祂,所以粉紅色跑車忽然停下或來個大轉彎幫信眾治病,幾乎是每年都會看到的景象,也因此有不少信眾帶著病痛纏身的家人,試圖在媽祖可能會經過的地方跪著等待媽祖,大多數的病患都會受到祂的安撫與支持,這就是媽祖婆神性與母性情懷的展現,也是大家敬愛媽祖婆的原因。也是因為這樣白沙屯媽祖被譽為「最有人性的媽祖」。 圖/白沙屯媽祖婆網站 信徒自律之下的榮譽感 台灣只要遇到神明遶境、進香,除了廟方人員很忙碌,地方環保局跟警察大哥也很忙碌!因為檢舉電話接不完,不管是噪音、煙火、路邊垃圾、騎車不戴安全帽,都會被拿出來檢討。但有許多曾參與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活動的朋友,都對徒步進香途中,信徒們自律的隊伍而感到驕傲。 圖/保庇NOW資料圖 淡泊安靜的隊伍 白沙屯媽祖與山邊媽祖的進香隊伍中,你看不到陣頭,也沒有電子花車的熱鬧場面,也聽不到音響隆隆的電子樂,以往有幾次正好走到學生考場附近,媽祖婆還會特意繞道避開考場,就怕影響考生,讓學生和家長們都十分感謝媽祖婆的貼心。有這樣的貼心的媽祖婆與自律的信徒,自然會成為人人都注目的焦點。 圖/保庇NOW資料照 相信媽祖、跟隨媽祖 信眾們只知道媽祖的往返時間與最終地點,至於該怎麼走全憑媽祖婆安排,也因為如此,信徒們對於兩位媽祖婆的真性情十分佩服,在這裡沒有事先安排、沒有商業活動,有的只是媽祖帶著大家走以及途中信眾彼此之間的照料,可以說媽祖婆與信眾的心是緊密連結的,這也是為什麼每年白沙屯媽祖與山邊媽祖前往北港進香時會受到如此注目的原因。 圖/翻攝自白沙屯媽祖網路電視台 (本文授權轉載自《保庇NOW》) 閱讀更多
發佈留言